湖北日报记者魏志涵 “风吹麦浪,稻花香飘……”10月23日下午,武汉长江新区多倍体水稻种植基地田埂上,歌声伴随着割稻镰刀的呼啸声格外强烈。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余名学士、硕士生俯身稻浪,接受水稻实验收割作业培训。湖北大学多倍体水稻基地占地约200亩,被认为是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示范基地。此次收获的半亩水稻,是今年6月份师生种植水稻的成果。品种为多倍体常规水稻HD659,由湖北大学自主研发。亩产量达到600公斤。与常规水稻相比,多倍体水稻具有生物量高、抗逆性强、营养效率高的特点。多年来,湖北大学团队在多倍体水稻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湖北大学理学院学生庆祝水稻丰收。 (通讯员刘一哲、刘学奇供)今年,湖北大学试验田水稻长势顺利。金黄的稻穗沉甸甸的,稻秆都折断了。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建勇手里拿着镰刀,站在田野上。他一边示范,一边警告说:“要背着稻穗,双腿弯曲,刀刃贴近地面,才能割稻穗,不能伤到稻穗。”学生们聚集在一起仔细观察,然后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都拿起了自己的t并开始尝试一手抓一捆米,另一只手挥舞镰刀。起初,运动不顺畅,收获的稻穗也不均等。经过几次练习,收割稻谷的声音渐渐变得有规律,收割下来的稻捆在田边一字排开,预示着丰收的到来。湖北大学理学院学生庆祝水稻丰收。 (通讯员 刘一哲 刘学奇 摄)“这不仅是一次工作体验,更是一堂户外课堂。如何弯腰收割水稻而不伤手,如何把稻子捆起来不散架,如何割稻子以便下次播种更容易……这些都是平时不会有的宝贵经验。” 2024级合成生物学学生谭可欣笑了,懒得去擦额头上顺着脸颊流下的汗水。他这样说。 “我们大学生应该经常分开参与此类实践活动。湖北大学理学院的学生们庆祝自己的“稻子”丰收。(通讯员刘一哲、刘学奇供图)不远处,传统打谷场前的“战场”同样火热,几个孩子轮流举起沉重的大捆稻子,用力敲打桶壁。嘎吱嘎吱的响声中,金黄的稻谷纷纷扬扬。 向四面八方飞去,稻壳和草屑落到空中。学生们的鞋子和裤子已经沾满了泥,但没有人停下来。当我一遍遍地重复划动时,桶底的米逐渐堆积起来,给我一种真正丰收的感觉。湖北大学理学院学生庆祝水稻丰收。 (通讯员刘一哲、刘学奇供图)《致 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学以致用”未来,学校将逐步完善学生亲自参与水稻种植、培育、收获、品尝的全过程,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带到田间,让学生在工作中体会到科研的温暖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