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入新的十年。京津冀正多方位、精准施策,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新形象。 “十四五”期间,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成效显着,在经济合作、民生共享、交通互联互通等领域成果丰硕。地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10月9日,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化控股有限公司在雄安新区举行升旗仪式,纪念两大企业总部正式乔迁。目前,已有3家国有企业总部正式入驻北京非首都功能中心雄安新区,为新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新二翼”的另一翼,其所在的通州区2025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7%。两项指标增速均高于北京市平均水平。 “两翼新翼”齐飞,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一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区域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2024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1.5万亿元。 2025年上半年全区生产总值5.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高速产业技术有望展现出强大活力。长城汽车徐水工厂车间。 (照片由t提供受访者)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也不断深化。 “十四五”以来,北京对天津、河北省技术合同出口累计成交额达2308.7亿元,几乎是“十三五”期间的两倍。同时,三地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六大产业链地图,开展强化、补链、延伸工作。专家指出,三地产业协同已从搬迁、传统经营向紧密合作转变,有效推动产业集团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群是一个地区城市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成熟标志,是一种先进的空间组织形式。目前,京津冀城市群拥有世界一流的城市群经济规模,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张贵说。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如今,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正在加速推进,三地“同城同居”的体验日益深刻,成为区域协调发展中人民生活的缩影。每周一,内科专家李学斌从北京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这种“两城就医”已经成为常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石家庄市自2022年合作以来,定期派驻北京专家300余名,推动当地诊疗水平的提高饮食标准。目前,河北省已设立8个国家级和地方医疗中心,京津冀地区成立115个医疗联合体,临床试验结果得到1300多家医疗机构互认,有效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负担。位于天津市静海区的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天津医院外观。 (受访者提供)医疗合作让群众看病更方便,教育合作有效促进当地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石家庄市继续落实中小企业政策。名师校长培养项目利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平台,连接京津优质资源,构建“师资队伍”一体化培养模式。“雨-练-讲-评”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名师、校长。此外,京津冀地区314所小学、中学、幼儿园和河北省学校开展了多方位的学校管理合作,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范围。京津冀地区“一卡”的推出,给学校带来了诸多便利。 三地居民的生活。天津居民胡玉芬(60岁)经常往返于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之间。其主要交通工具是地铁和公交车。她说,孩子帮她将三代社保卡充值到交通账户后,她可以直接刷卡乘坐各大公共交通、地铁、公交车,再也不用担心用手机了。 “这张卡现在已经成为我和我妻子的旅行必需品。”根据据统计,北京、天津、河北省实现了44项人文社会服务“一卡通行”、3900多个交通设施“一卡出行”、193个旅游景点“一卡出行”、193家图书馆“一卡参观”。截至今年6月底,京津冀地区社保卡持证人数达1.17亿人。 “超级通行证”将三地居民汇聚成“同心圆”,造福人民、带动人民,丰富域外生活景观。在编织密集铁路重塑“时空”的“十四五”期间,北京至唐山、天津至星际城市之间的运营开始了。京津雄30分钟可达,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基本形成1小时至1个半小时。日益完善的铁路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塑造京津冀地区“时空”格局,为区域协同发展奠定互联互通的坚实基础。便捷的轨道交通不仅服务于公众,也为商家优化物品的集散和流转创造了条件。日资公司SMC(中国)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了总部和研发中心,并利用轨道交通在天津、河北扩建了生产配套设施,实现了高效的“研发+生产”协同。 “随着轨道交通的日益便利,我们优化了业务布局,实现了销售大幅增长,未来计划加大投入。”该公司总经理马庆海表示。 2月26日拍摄的北京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及“京帆”屋顶。Xinh供图ua通讯社 鞠焕宗 当前,不少轨道交通新项目正在加速推进。京雄高铁已进入运营准备阶段。未来将接驳北京至大兴机场的地铁线路,使雄安新区30分钟可达大兴机场,1小时可达北京丽泽商圈。北京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建成后,雄安、天津滨海新区旅客1小时可达,唐山旅客35分钟可达……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面、全面、高质量推进阶段,正朝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和示范区的目标稳步前进。 (记者岳文婷、李坤、郭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