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随着数字化办公的扩展,手机已成为工作沟通的重要工具。然而,敏感信息存在进入数字通信网络并通过各种移动和办公通信软件泄露的风险。
今天,国家安全部公布案例警示,日常生活中谨防信息泄露风险↓↓↓
■ 友谊是一颗“定时炸弹”
有公开案例显示,新上任的市政府机关负责人姜先生参加市委会议后,擅自将会议上收到的机密级文件首页拍照并上传至朋友圈,以彰显公职人员身份。
这张照片在10分钟后被指示紧急删除,但他朋友的截图却被保存、转发、泄露,引发连锁反应。江先生随后受到党纪处分纪律和政府制裁。
■ 第三方应用程序的安全风险
涉密部门负责人孙某因工作需要,非法拍摄涉密文件,并利用图文识别小程序将其转换为电子文件。出乎意料的是,Sun使用的小程序自动将这些敏感内容存储在第三方服务器上。
当孙先生以为自己的操作是秘密的,“只要删除本地文件就万事大吉”时,小程序开发公司的员工就将机密文件打包转售。事件发生后,涉事员工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孙正义因违反保密规定而受到严厉处罚。
■即时通讯工具潜在的泄密风险
省教体办收到省委机密文件后,将校长批示转达至省教育体育厅。o 各学校并实施。为了加快沟通速度,办公室借调的胡先生将整个文件拍照并直接发送给校长工作组。
某学校的张校长在没有仔细检查档案内容的情况下,将照片发送给了该校教师工作组,档案迅速扩散到多个小组,导致泄密。事件发生后,胡、张受到党纪政务处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更是国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未按照国家秘密法规、标准采取有效保密措施的,禁止通过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有线、无线通信方式传输国家秘密。
如果公众c 发现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或者与之相关的可疑情况,可以通过国家安全机关举报热线12339、网络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渠道或者直接向所在地国家安全机关举报。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国家综合安全部
制片人/荔车主编/杜贤瀚
央视/真实记者
编辑/张琪
部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